欢迎进入广东省国际工程咨询有限公司 官方网站!

广咨国际(证券代码:836892

热线电话:020-83540310

新形势下区域产业协同发展的研究方法探析

发布时间:2025-07-16资料来源:点击:0

摘要:区域产业协同对于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具有重大现实意义。本文聚焦需求和供给的关系,总结相关成果的研究方法,提炼了“立足需求、对接供给”“立足供给、对接需求”“差异互补需求匹配”三种区域产业协同研究的方法,在此基础上,提出发挥“有为政府”作用、统筹“有效市场”资源和激发“新型智库”活力来推进区域产业协同的若干建议。

一、产业协同发展的内涵和现实意义

(一)产业协同发展的理论内涵

产业协同是跨经济学与管理学的研究热题。在产业协同语境下,可以是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协同合作,可以是政府与企业之间战略合作,也可以是政府与政府之间的跨区域或跨国合作;协同的对象有产品生产线、企业主体、产业园区甚至产业链,协同的内容包括政策、原材料、技术、半成品、产成品、物流、信息等方面,协同的主体可以是企业、政府或其他经济管理组织。

迈克尔·波特(Michael Porter)在竞争优势理论中分析产业集群,提到了产业之间协同合作可以提升区域竞争优势。区域层面的产业协同指在一定的体制和激励机制下,产业由无序状态演变成有机联系和互相支持的过程和状态,主要表现为产业分工明确、产业布局合理、产业联系紧密等。

区域产业协同的核心是各个区域利用各自比较优势,在制度设计、协同沟通机制、人才交流和信任机制的基础上,通过高效分工专注最擅长的领域并提高生产率,通过合作或协作以共同应对市场变化和风险挑战,通过资源优化配置实现产业竞争力的提升,最终实现激活存量、拓宽增量,做大总量的目的。

(二)区域产业协同发展的现实意义

区域产业协同是落实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指出,要完善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机制,构建优势互补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完善区域一体化发展机制,构建跨行政区合作发展新机制。区域间的产业协同不仅有助于强化中心区域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功能,还可以充分发挥各区域的比较优势,提高产业链的迂回程度,为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提供有力支撑。

区域产业协同是实现我国区域协同发展的关键抓手。从全国来看,京津、长三角、珠三角、成渝等地区已初步走上高质量发展轨道,但北方省份普遍增长放缓,全国经济重心进一步南移,推进产业协同发展、产业转型升级、夯实产业基础并做好招商引资是地方高度重视的问题。例如,市场、技术、资源、能源乃至政策供给具有空间分布不均衡的特征,各地普遍面临产业竞争大于产业协作、产业同质化现象严重、产业配套不足、要素保障和人才支撑困难等问题,迫切需要更多地强调“区域合作”“区域协作”的理念,更好地促进区域统筹协调、分工合作、协同发展,形成特色鲜明、优势互补的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实现更加有效、更为均衡的区域布局

区域产业协同是解决广东省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协调问题的突破口。2008 年以来广东省提出“产业转移和劳动力转移”双转移战略,通过产业布局优化去破解广东省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难题。例如地处粤北的云浮市积极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联手佛山打造氢能源产业链;又如深圳市建立一套严格的食品安全标准体系,以“圳品”标识带动粤东西北地区食品产业发展,甚至带动全国 26 个省(自治区)实现跨区域产业协作和联动。但实际上,大部分珠三角地区企业越过粤东西北地区“蛙跳”到周边省份,以及近年开始向越南等东南亚国家转移,导致粤东西北地区与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差距拉大。《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要“发挥粤港澳大湾区辐射引领作用,统筹珠三角九市与粤东西北地区生产力布局,带动周边地区加快发展”。为把粤东西北地区发展“短板”变成“潜力板”,把“潜力板”变成“发展板”,需要通过产业有序转移等方式,挖掘粤东西北地区的后发优势,实现与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协同发展

二、研究方法体系

区域产业协同发展研究需解决“为什么”“是什么”和“怎么做”三个问题。

第一,为什么开展研究。包括论述必要性并进一步确定研究的对象,明确研究的立足点,通过分析其基础条件和产业发展外部环境,发现存在问题,论述产业协同发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第二,研究对象是什么。明确协同发展什么,重点找准区域间的供需匹配点和产业协同发展领域。通过定性与定量结合的分析方法,向上衔接上位规划,结合资源禀赋、产业现状去左右协调各方的协作需求,找准区域供需匹配点,提出产业协同发展的方向。第三,怎样开展研究。聚焦为产业协同发展制定路径和保障措施。根据协同区域间的比较优势,明确两地产业协同发展的具体路径,制定各方面的重点任务和措施,以及保障协同机制。围绕三个问题,聚焦需求和供给的关系,本文重点介绍进行区域产业协同研究的三种方法:

方法1——立足发达地区的需求,匹配欠发达地区的供给

步骤1:找准立足点(区域1为经济发达地区,区域2为经济欠发达地区,则后续分析以区域1的需求为主);

步骤2:总结两个区域以往合作的成效与存在问题;

步骤3:从协同点、契合点和互补点3个维度进行发展趋势分析,匹配两个区域的需求与供给;

步骤4:明确两个区域之间的供需匹配路径,提出产业协同的重点领域和主要任务。


图片

该方法以区域1的发展需求为指引,匹配区域2的资源供给优势,适用于跨行政区域之间存在某种结对关系的区域协作,如东西部协作、对口合作等,可更多考虑从“单向输出”到“双向合作”的区域产业协同关系(如图1)。如课题在调研总结自2017年以来开展龙粤对口合作经验成效与制约问题的基础上,从广东省的资源要素、产业环节和对外贸易等方面的发展需求出发,匹配黑龙江省在资源禀赋、科技研发和区位优势等方面的供给,分析得出广东外循环发展需求与黑龙江区位优势的协同点、广东产业原料需求与黑龙江资源优势的契合点、广东产业链“缺链”环节与黑龙江优势产业和技术环节的互补点,通过“三点”匹配的研究,寻找新的合作领域和路径,明确深化龙粤合作的重点领域,力求“在现有合作中实现提升,在潜力领域中寻找增量”,强化对口合作助力两省高质量发展。

方法2——立足落后地区的供给,对接发达地区的需求

步骤1:重点落实两个区域(立足经济落后地区的区域1,对接经济发达地区的区域2)合作遵循的上位指引文件;

步骤2:挖掘区域1的产业潜力优势,以及产业以外的其他优势领域,做好与区域2在各个方面的合作潜力匹配; 

步骤3:评估区域1的产业发展基础,分析与区域2开展产业协作的潜力领域;

步骤4:分析区域2在社会经济各方面的发展需求,如产业外溢和产业链协作需求、社会消费需求等,为区域1的供给提供切入口。

图片

该方法以立足点区域1(经济落后地区)的供给为指引,以自身优势对接区域2(经济发达地区)的需求,以获得区域2的更多产业资源支持,适用于同一行政区域内实现协调发展的区域协作关系(如图2)。如广东省推动珠三角产业有序转移至粤东粤西粤北地区,可更多考虑建立“珠三角方案+粤东粤西粤北产品”强链、“珠三角强基+粤东粤西粤北材料”补链、“珠三角技术+粤东粤西粤北场景”育链等模式的区域产业协同关系。如《梅州苏区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发展研究》课题,梳理分析相关上位政策,如广东省20个战略性产业集群行动指引、《广东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十四五”规划》《广东省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产业准入负面清单(试行)》等,作为区域产业合作遵循的指引;调研摸清梅州市的区位交通、矿产资源、清洁能源、用地空间、历史文化、生态环境等资源底色,做好与粤港澳大湾区在各个方面的合作潜力匹配;评估梅州现有产业基础,如特色优势农业、烟草等五大支柱产业,汽车零部件等新兴产业,文化旅游和康养旅游、商贸物流等现代服务业,明确梅州市能与粤港澳大湾区开展重点产业协作的潜力领域;量化分析粤港澳大湾区外溢产业需求,通过产业链分析粤港澳大湾区新一代电子信息和汽车产业等战略性产业的协作需求,挖掘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外溢和产业链协作需求,确定梅州市可承接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外溢和提供产业链协作的方向和路径。

方法3——特定区域差异互补、需求匹配

步骤1:找准立足点(如区域1);

步骤2:梳理区域2与区域1之间的差距,分析两个区域重点方面的发展差异,研究推进两个区域各方面的协同发展,并为区域1争取各种资源提供依据;

步骤3:匹配两个区域之间的产业链发展和企业合作等需求,匹配两地相关领域的发展需求,找准两地产业协同发展切入点;

步骤4:找准两个区域之间产业协同发展的切入点。

图片

该方法基于区域间的同步发展,以双方需求为指引,加强协同合作,缩小发展差距,适用于特定区域主动对接其他区域发展战略和区域重大战略,主动联动其他省市构建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的区域协作关系(如图3)。如《广东湛江与海南相向而行制造业高质量协同发展研究》课题,立足于湛江市的制造业高质量发展需求,调研相隔琼州海峡的广东湛江市与海南省,分析两地在战略定位、特殊政策、区位条件和优势产业等方面的发展差异,研究缩小湛江市与海南自贸港差距、推进与海南制造业相向而行的具体方向,匹配两地产业链发展、企业合作和发展规划需求,找准两地产业协同发展的切入点,提出“错位发展、前后关联、合作创新、联合加工、联动保障”的协同发展路径。

三、应用展望与建议

(一)应用展望

202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加大区域战略实施力度,增强区域发展活力。发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的叠加效应,积极培育新的增长极。提升经济发展优势区域的创新能力和辐射带动作用。深化东、中、西、东北地区产业协作。

新形势下,区域产业协同发展工具箱可在以下方面充分发挥积极作用。一是推动形成协调发展新格局。无论是国家重大区域战略的联动融合,还是深化省内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关键在于构建优势互补的区域经济布局,尤其以产业链协同去实现区域之间产业共建和产业共强。二是推动在不同区域间聚焦产业协同的产业链招商。在全国统一大市场的背景下,招商引资逐步走向真正让市场发挥“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的阶段,体现区域间产业协同的产业链招商也已成为发挥市场作用的重要招商方式。三是加快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区域协调发展多由政府引导,激发社会参与积极性,产业协同发展与创新研究充分考虑战略性与操作性,提供合作清单分析、政策研究、规划编制、重大协同项目预研、实施方案、行动计划、战略评估等一系列专业服务,有利于促进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二)若干建议

1.发挥“有为政府”作用,形成引导产业协同的内在机制

区域产业协同发展,一定程度上是在产业发展水平、资源禀赋效率等差距较大的地区之间实现产业转移与承接的延续,政府应该扮演的角色是产业信息的收集和传播者,产业发展的协调者,以及外部性的解决者。政府部门应加强引导和系统谋划,立足双向共赢的角度,挖掘产业协作相关方的协同点、契合点和互补点,推动合作双方“双向深度融合”,协同高质量发展。

2.统筹“有效市场”资源,形成助力产业协同的市场环境

区域产业协同发展,主体是产业链上的相关企业。应完善服务市场主体参与产业协同的工作机制,按照“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合作共建”原则,搭建市场化合作平台,健全常态化对接机制,保障生产要素、产业资源的市场化流动,激活区域内需,提供有效供给,形成需求引导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良性循环。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鼓励行业协会、商会等社会力量围绕产业链供应链组建跨行业商协会联合组织,加强联合招商引资,吸引国内外龙头企业和重点产业关键配套企业落地。

3.激发“新型智库”活力,形成赋能产业协同的专业支撑

区域产业协同发展,涉及相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的全面调研,涉及相关产业的产品链、供应链、价值链和空间链相互对接的全面了解。作为政府和企业之间的中介主体,包括社科经济院校、综合性工程咨询公司在内的新型智库是区域和产业知识传递与整合的枢纽,可以促进产业协同发展中信息的流动和共享。借助智库机构的深入研究,有助于为推进区域产业协同发展提供理论支撑,提供产业协同发展的智力支持。各类智库机构应加强能力建设,不断强化产业链思维,总结和拓展产业协同发展咨询服务场景,在国家重大战略联动融合、省际合作、对口合作、东西部协作、产业转移合作、都市圈产业协作等方面,积极赋能产业协同高质量发展。



注:此文章发表在《中国工程咨询》2025年2月刊



作者简介

刘永锋

高级工程师、咨询工程师(投资)、注册城乡规划师。

张紫君

经济师、咨询工程师(投资)。

陈伟东

高级工程师、咨询工程师(投资)。

禹建奇

高级经济师、咨询工程师(投资)。

梁方方

经济师。


  • 上一条:广咨国际招商服务结硕果·翠山湖11亿元半导体项目成功签约
  • 下一条:浅析《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对教育行业工程咨询领域的影响
  •